浅谈公司法下的股权代持行为
股权代持现象的背后,往往涉及到诸多原因和复杂情境,通常有以下几个原因:
1.隐私需求。实际出资人出于某种原因(如身份保密、避免竞业禁止等),不想公开自己的身份,不愿或不能直接持有公司股权。
2.规避国家法律、法规对某些行业持股、股东身份的限制。例如,某些特定行业限制外资持股比例,外资就可能通过让境内符合条件的主体代持股权来进入该行业的公司。
3.满足特定的商业需求。如员工持股计划、股权激励计划等,通过股权代持,企业能够灵活地调整员工股权结构,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同时避免直接持有股权可能带来的管理和税务问题。
1.股权代持协议的效力能否被认可,投资收益目标可能无法实现的风险。
4.名义股东滥用股东权利、怠于行使股东权利,从而使实际出资人的权利受损的风险。
5.名义股东离婚、意外死亡、被列入其清算破产财产等导致代持股权被分割、继承、处置的风险。
为防止名义股东在实际出资人终止股权代持关系时拒不配合办理股权转让事宜的风险,实际出资人可事先与名义股东签订股权转让协议等文件,以为其收回股权、显名化提供方便。
4.保留履约过程中的有效证据,防止发生纠纷时因证据不足导致利益受损。
实际出资人保留向目标公司出资的流水、目标公司出具的收条、收取股东分红的凭证、参与公司实际经营管理的记录、表决权沟通及行使等证据。在沟通或重大事项商谈决策时尽量使用书面的方式进行沟通。
5.在代持股权被名义股东的债权人申请保全或被执行时,及时提起执行异议。
3.代持股东风险极大,应尽量避免为他人代持股权。在签订代持协议和进行相关投资活动时,应咨询法律专业人士,确保所有行为符合法律规定,并最大限度地保护自身权益。
2025年1月14日 1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