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有限责任公司股改流程及相关法律问题
浅析有限责任公司股改流程及相关法律问题(一)
作者:袁银
引言:我国法定公司有两种形式: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是由五十个以下的股东出资设立,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股份有限公司是由二名以上二百名以下的发起人出资设立,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股份制改造通常系指有限责任公司按原账面净资产值折股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的过程(“股改”),是一项涉及股权结构设计、财税筹划、治理架构安排、资产和业务规划等多方面的复杂工程。有鉴于此,本文将结合相关法律规定,对股改基本流程及重点注意事项进行分析与梳理,以资参考。
以及根据《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办法》第十一条、《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试行)》第十条的规定:发行人是依法设立且持续经营3年以上的股份有限公司。
有限责任公司原股东应当在2人以上,其中须有过半数的股东在中国内有住所。(有限责任股东人数50人以下,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股东人数2至200人)
2.原有限责任公司经评估、验资后的净资产额和社会公开募集的股本有符合公司章程规定的全体发起人认购的股本总额或者募集的实收股本总额。
根据《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第二十六条的规定,公司发行前股本总额不少于人民币3000万元。
4. 原股东必须重新制定公司章程,新的公司章程须由有限责任公司原股东同意并签名盖章,并经创立大会通过。
股份有限公司的名称必须标明“股份有限公司”或“股份公司”字样。股份有限公司必须设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等规范的组织机构。
公司的场所和住所不同,公司的住所仅指公司的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公司的经营场所比住所更广泛,它包括公司的住所和公司从事经营活动的其他地点。
目前,我国法律未对股改的流程作出明确规定,实践中有关股改的流程都是中介机构在实践过程中摸索出来并得到监管机构认可的习惯性做法。一般来说,股改主要包含以下流程:
(1)企业本身是否适合作为拟上市主体,是否需要进行业务重组,剥离非主营业务以及非经营性资产。由于业务重组、资产剥离往往会影响企业的净资产,实践中此类问题通常需在股改前解决。
(2)拟上市企业的股东在股改基准日前是否已足额缴纳出资,历史出资是否存在瑕疵。
(4)梳理企业各项规章制度,分析公司治理体系是否完善和健全,内控制度是否有效运行。
(5)整理企业报告期的全部财务资料,盘点、清查公司财物,进行账实核对,往来账项核对;进行清产核资,规范报告期内的会计核算。
(6)梳理企业对外投资情况,认定企业关联方,梳理关联方关系,分析企业是否存在同业竞争,了解形成的原因和存在的必要性、对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的影响等。
(7)梳理公司的业务类型、业务流程,分析企业经营的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8)整理报告期内的诉讼资料、处罚资料,分析相关主体是否存在重大违法违规行为。
6.召开有限责任公司第二次股东会。拟改制企业进行股改须召开股东会,审议通过整体变更为股份公司方案、终止有限责任公司章程、审议股改《审计报告》、审议股改《评估报告》等。